健身知識
2021/09/07
銀髮族於實際跑步前該怎麼訓練肌力?(跑者訓練系列)

 

銀髮族於實際跑步前該怎麼訓練肌力?

 

撰文:楊仲哲

(IPTFA路跑體能訓練講師、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教練)

文章轉載自楊仲哲個人臉書

 

 

 

     在之前文章"銀髮族適合跑步嗎?"以過去文獻結果推論,得知一個完整的跑步訓練(含肌力、技術、跑步)其實就強度(中、高強度)及單周總耗能(1000卡以上)來看,皆有助於降低肌少症及死亡風險的要素,在課表編排的角度上,加入技術訓練後等同融入低強度訓練做一週課表中的強度調節,同時增加運動的趣味性。

 

     筆者2020撰寫的"跑者應該鍛鍊肌力嗎?"便從徐國峰、羅譽寅(2015)的專書中列出跑者為何要訓練肌力的七點理由,包含預防訓練與比賽時的運動傷害、避免肌肉流失、提高最大肌力、提高肌耐力、加強肌肉的爆發力、強化跑者所需核心及不能將身體這個完整的動力鍊分開訓練。顯示無論任何年齡層的人,只要論及跑步都該進行肌力訓練以打造適合運動不會受傷的"硬體"。

 

     對於長輩而言強健的肌力更不僅是在跑步上需要,葉睿儒等(2018)的研究中便指出,阻力訓練可增加年長者的肌力、肌耐力、骨質密度、基礎代謝率、降低體脂及血脂肪,對於有慢性病的年長者則更為重要。因此筆者認為無論如何就是先將長輩的肌力基礎強化,擁有強韌的身體才有執行其各種運動的本錢。

 

銀髮族該如何訓練肌力

 

     有鑑於此,我們必須找出銀髮族有效增強肌力的方法,但是否能強化到足以進行跑步程度則是因人而異,畢竟每個人的起始狀況不同,但若整理出一個簡單易執行又能有效果的規劃,便能追尋步驟持續增強,無論最終是否達到預期目標,至少能讓肌力進步(或至少維持)一定是件好事,以下便是從文獻中簡單整理出的課程範例供大家參考使用。

 

一、範例選擇條件

 

     國內學者劉烟志(2014)便曾針對國內外長輩阻力訓練文獻做出整理,分別有傳統式阻力訓練及爆發力阻力訓練共39篇文章,清楚列出各研究之分組方式、介入變項、檢測項目及研究結果,但要如何從這麼多篇有效的文章中找出適合的課表參考,便從以下四點做考量,篩選出兩篇吻合要求之文獻作範例。

 

(1)參與對象

     就筆者立場,當然是希望跑步成為全民運動,而這篇文章探討的主角是"銀髮族",所以在劉烟志(2014)整理各篇文章的分組方式中,挑選參與者人口統計變項為65歲以上且同時包含男女性的文章做參考。

 

(2)訓練地點

     Mikesky, A. E. et al.(1994)便指出重訓器械確實有助於年長者增進肌肉力量及肌肉尺寸,但因為有交通移動的問題(從家出發到健身房)可能造成部分參與者意願降低,因此以居家訓練方式編列訓練課表。這是一項非常實際的考量,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願意為訓練付費或是做交通上的移動,若有一套在家就能完成且有效的課表,必然提升執行的可能性。

 

(3)訓練方式與器材

     為使長輩們容易學習與在家執行,所以課程皆為徒手或彈力帶訓練為主,且不包含需學習其他能力才能從事的訓練(例如瑜珈),以便確保任何人都可以操作

 

(4)訓練週期

     在這些文章中的訓練週期涵蓋8~25週,可是要求長輩們要執行半年的肌力訓練才能上路跑,可能會使部分參與者認為時間拖太長,而目前衛生福利部之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計畫中的方案便是以12週為一週期作設計,顯示12週類似主題的課程只要經過設計,並不會讓參與者感到內容雷同而無趣,因此筆者便以此為基準挑選訓練週期。

 

二、範例內容簡述

 

範例一:

     呂欣翰(2012)以65歲以上銀髮族為研究對象,執行12週肌力訓練,並於測驗前及第4、8及12週(共四次)測量表一中的檢測項目,針對功能性體適能部分的測量結果顯示,上肢肌力及柔軟度在四次測驗中皆顯著逐步上升;下肢肌力自訓練後第8週起至第12週顯著上升;靜態平衡(開眼單足站立)於第8週時明顯進步,之後則差異不大;動態平衡(8英呎繞錐) 在四次測驗中皆顯著逐步上升。此外,作者亦表示若要再增強靜態平衡能力(閉眼單足站立)及肌肉質量,建議將訓練週數再延長。

 

課表概略整理如下所示:

(1)訓練頻率

    12週,每週2次。

 

(2)訓練流程

    阻力訓練 + 緩和(10min),總流程約一小時

 

(3)訓練動作

⦁上肢訓練:

1.胸大肌-彈力帶推胸

2.闊背肌-彈力帶划船

3.前三角肌-彈力帶前舉

4.中三角肌-彈力帶側舉

5.肱二頭肌-彈力帶肱二頭肌彎舉

6.腹肌-臥姿橋式抬腳(每10下換邊操作)

 

⦁下肢訓練: 

1.股四頭肌-下蹲(可扶椅子)、坐姿踢腿、立姿踢腿

2.腿後腱肌群-立姿後勾腳

3.臀大肌-立姿後抬腿

4.腓腸肌-踮腳尖(立姿,可扶椅子或牆壁)

 

(4)操作方法

     每個動作3組、10下,組間休息1分鐘,過程中有不適感便停止操作。

 

範例二:

     Mikesky, A. E. et al.(1994)曾以65歲以上銀髮族為研究對象(Age:運動組69.2±4.0、控制組72.8±5.7),進行居家阻力訓練計畫,分為上、下肢各6種訓練動作,最終運動組膝屈肌及膝伸肌之離心收縮的進步幅度顯著高於控制組,向心收縮則無,但組內比較仍有顯著進步,代表下肢肌力確實明顯有增強,作者表示這個現象可能因課表中對離心收縮有比較積極的規範所致。

此外作者亦表示,離心收縮訓練需對抗不穩定的力量,因此這部分能力加強除可降低跌到風險外,也能改善動靜態平衡的能力(Topp et al.1991)。

 

課表概略整理如下所示:

(1)訓練頻率

    12週,每週3次,1次為課堂監督訓練,2次為居家訓練。

 

(2)訓練流程

    暖身(5min)、阻力訓練(約45min)、緩和(5min)

 

(3)訓練動作

1.上肢訓練:靠牆伏地挺身、背部划船、肩外展、肱三頭肌訓練、肱二頭肌訓練、捲腹

2.下肢訓練:椅子深蹲、髖屈訓練、膝伸展訓練、膝屈曲訓練、屈足背訓練、屈蹠訓練

備註:阻力訓練以彈力帶為主要工具,其中捲腹及屈蹠訓練使用自體重量

 

(4)操作方法

1.向心收縮時間:離心收縮時間 = 1:2

2.每個動作1~3組、10~12下

 

(5)各週規劃

1.第1~2週:上、下肢所有動作各1組

2.第3~4週:上、下肢所有動作各2組

3.第5~12週:上肢動作各2組、下肢動作各3組

備註:一旦操作動作可以執行超過12(下/組),便更換磅數較高的彈力帶,使操作者維持每個動作一次約執行10~12下的阻力。

 

     上述文獻內容雖不是為跑步專項肌力所設置之課表,但筆者希望銀髮族能擁有可以慢跑的能力亦非為了跑得多快或多遠,而是能夠藉跑步以達到運動強度及單週總耗能的需求,因此只要確保能夠有效強化肌力的訓練便可參考使用,另12週的操作後,若長輩們嘗試跑步時仍舊覺得力量不足,亦可先以健走取代,並持續增強肌力,直至能夠自在的慢跑為止。此外,劉烟志(2014)所列出的其他文獻僅是因為不同時達到本文四項要求設定,但環境與對象不存在這些限制時,依舊非常值得參考。

 

 

參考文獻

1.呂欣翰(2012)。低強度阻力訓練對於老年人身體組成與功能性體適能之影響。國立台南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,碩士論文。

2.徐國峰、羅譽寅(2015)。體能!技術!肌力!心志!全方位的馬拉松科學化訓練。遠流出版社。

3.葉睿儒、林英欽、劉顯達(2018)。阻力訓練有益於心血管疾病之老人。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,33(4),p110-114

4.楊仲哲(2021)。銀髮族適合跑步嗎?。教練筆記 https://reurl.cc/W35k45

5.楊仲哲(2020)。跑者應該鍛鍊肌力嗎?。教練筆記 https://reurl.cc/7rgeXl

6.劉烟志(2014)。不同速度彈力帶訓練對中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與爆發力之影響。國立台南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,碩士論文。

7.Mikesky, A. E., Topp, R., Wigglesworth, J. K., Harsha, D. M., & Edwards, J. E. (1994) . Efficacy of a homebased training program for older adults using elastic tubing.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, 69(4), 316-320.

 

 

 

個人臉書: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rofile.php?id=100000078645348

 

#國際康體專才培訓學院 IPTFA Taiwan: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iptfataiwan

X

忘記您的密碼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