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大迫傑七個成功的守則暨趙教練七個訓練的理念《關於訓練我想說的是…》

《關於訓練我想說的是…》

 

 

〈大迫傑七個成功的守則暨趙教練七個訓練的理念〉

 

撰文:趙彥銘

(路跑/游泳教練、運動傷害防護員、體適能運動指導員)

 

  大迫傑,日本田徑長跑運動員,於2018年10月7日芝加哥馬拉松,以2小時5分50秒打破日本全程馬拉松紀錄;2020年3月1日,在東京馬拉松上以2小時05分29秒再次刷新日本紀錄,精彩搶下日本東京奧運馬拉松最後一張入場劵。在全球新冠病毒疫情的侵擾下,東京奧運最後是否能夠如期舉辦,還是個未知數,身為日本奧運男子馬拉松久違的奪牌希望,他仍在努力著。

 

  大迫傑在其著作《跑過、煩惱過,才能發現的事。》寫到「我不喜歡回首過去,因為我認為那沒有意義。對於比賽,我幾乎沒有什麼回憶。不過,我試著在本書中,重新審視自己,回顧我在跑步時的發現、遇到的人,以及形塑出我現在模樣的元素。當然,我得到的答案並不完全正確。有時候我也會覺得自己很失敗。現在的想法過了幾年之後,或許會完全改變。儘管如此,我仍相信持續凝視自己而得到的答案,一定會以某種形式成為自己的精神糧食,絕對不會白費。因為我深知這一點,所以今天、明天也會繼續奔跑。」。

 

  對於一位這麼富滿個人特色的亞洲首屈一指馬拉松選手,大家一定都很想知道是什麼原因讓他能夠登上世界級的競技殿堂,並造就出無堅不摧的鬥志與韌性。讓我們透過他的自白去理解是如何辦到的!筆者雖不是什麼菁英跑者,也在自律的訓練當中,持續突破自我界限、創下佳績,因此,透過這個機會傳達幾年下來領悟到的訓練理念給大家參考,期許市民跑者們皆能跑得健康開心、屢破PB!

 

 

【大迫傑七個成功的守則】

  以下內容擷取自YotTube@Let's run faster頻道的《史上跑得最快的日本型男|大迫傑七個成功的守則|勇奪一億元奬金的秘訣》。

 

○1 把每一次跑步當作是最後一次跑步

  我自國中一年級開始參加田徑隊,已經持續跑了十四年,感覺自己的田徑生涯已經進入尾聲。說實話,我覺得自己的腿隨時都有可能廢掉,所以每天都抱著腿廢掉之後就退出田徑界的心情在跑步。這一天可能在今年,也可能是明年。即便如此,也會有下一條路可走,只要花時間去找就好。

 

○2 用心訓練,做好準備

  變強是一件很單純的事情,每次都做困難的訓練,度過艱難的每一天。只要每週都這樣重複即可。有很多人在重點練習的前後選擇休息,但我不只努力做重點練習,前後段的時間也努力不懈。這個循環會重複數個月。極端地說,每一次跑步、每個瞬間都很重要。假設練習時要跑二十次兩百公尺。這種時候,不應該去想今天要跑二十次,而是思考這一次該怎麼跑這兩百公尺,然後累積二十次經驗。此時,每次跑步累積的疲勞何時才會出現、如何分割疲勞也很重要。如果腿覺得疲勞,就要分析腿的哪個部位覺得疲勞、這個部位的哪裡疲勞,藉此挖掘自己能忍受的疲勞程度。如果把所有「疲勞」都混為一談,跑姿可能會變得紊亂,明明是腿部疲勞卻誤以為是喘不過氣,讓身體覺得已經無法承受。心跳次數有某種程度的極限,所以只要心跳數沒有提升,就算腿差點抽筋也意外地能繼續跑下去。我們可以藉由分割疲勞,讓自己冷靜判斷現在的狀況,無論是在練習或感到疲勞時,都必須專注在「當下」,比賽時這一點非常重要。只要持續這樣重視每個瞬間的練習,就能夠呈現出每天戰勝自己的價值。

 

○3 能夠走到最後才是贏家

  有很多運動員覺得自己擁有對跑步的見識、高超的跑步能力等特殊才能,但在日本的中長距離跑者之中,包括我在內其實都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人才。既然大家的能力沒有太大差異,那麼了解自己並不特別這件事就顯得很重要。學生時期,有很多選手都跑得比我快,也有很多選手讓我覺得永遠贏不了。但是為什麼就是有選手無法留到最後呢?我認為之所以會產生差距,是因為他們沒有在自己出狀況的時候持續努力。彼此都在努力的時候,差距意外地變小。然而,一旦身體出現問題,因為狀況不佳無法跑步而停止練習,就會出現空窗期。大量累積這種小失誤,最後就會演變成大失敗。或許我們沒辦法每次都做到一樣的事。但在這樣的情況下,也必須在自己能做到的範圍內努力。

 

○4 目標清晰,只花時間在重要的事情上

  人終究還是會以享樂和朋友為優先。這種日積月累的小小妥協,會產生巨大的差異,不需要從事什麼特別的訓練,也不用比別人優秀,關鍵只在你有多想變強,能夠為此犧牲多少自己的私生活。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,在競技的路上,如何剔除不必要的東西,留下自己需要的部分,避免浪費的作業非常重要。從這一點來思考,和他人合作、配合他人的步調練習,對我來說一點好處也沒有,只是在浪費時間而已。就算被別人說我不合群也無所謂,為了達成目標,我根本沒空管別人的看法。況且,只有自己才會百分之百為自己考量,能夠完全信任的也只有自己,配合周遭的人對我來說只是一種浪費。因此,現在我只會和方向、水準相同的選手一起練習。

 

○5 保持堅定平和的心

  人的面相是會改變的。如果壓力大,眉間就會出現皺紋,心情平穩的人則面相溫和。同樣的道理,只要隨時保持堅定的意志,面相和身材、跑步姿勢都會漸漸改變。

 

○6 No Excuse!

  有人問我有沒有非常不想練習的時候呢?我不會思考自己想不想做,而是思考需不需要去做。我基本上很討厭為自己或別人找藉口,因為我認為就算找藉口,情況也絕不會好轉。小時候父母告訴我,做任何事情都要自己決定。為了不要事後找藉口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當然,自己作決定也會有出錯的時候,不過,通常都是受他人意見影響時才會後悔,自己作的決定則不會覺得遺憾。反而會積極正面地思考,這次不行的話,下次換個方式試試看就好了。當別人有好成績時,就會開始分析人家穿的鞋子、練習環境等外在因素。不過,如果看過我在奧勒岡計畫做的訓練,應該會有很多人嚇了一跳,大家會說我做的訓練應該是最先進的科學訓練,如果穿新鞋跑出好成績,就會說這真是厲害的技術革命,但以我的角度來說,只覺得這種思考非常扭曲。瀨古利彥先生在當現役選手時,以練習量多聞名。這種行為就像把練習量多說成是因為瀨古先生很特別、很瘋狂、宛如雲端上的神人,和自己不一樣所以那也是沒辦法的事,然後用這種方法說服自己。只要仔細思考就會知道這並不特別,以俯瞰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,就會發現自己的努力有多麼不足。為了變強只能夠拼命地一直跑,其實最難的就是每天平淡地持續這種日子。一旦了解這一點,就會發現自己必須努力。因此,才會有那麼多人為自己找藉口吧。

 

○7 不心存僥倖

  或許我不練習,偶爾也能有好成績。學生時期,曾經有人說:我比賽時能夠發揮得比練習還好,有時不怎麼練習的選手也會跑出好成績,我當時也覺得:為什麼那位選手能跑得這麼快?但是,那終究只是不可能重現的效果。平時不怎麼練習,就算能夠發揮力量獲得佳績,我也覺得沒有意義。平時輕輕鬆鬆地練習,跑十次有一次表現好,值得開心嗎?與其這樣,還不如累積大量練習,雖然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有一次好表現,但獲得能夠讓自己滿足的成績自有其價值,如果想要在十次中獲得九次佳績,就只能踏踏實實地持續做好所有練習。然而,大家往往會在過程中放棄。

 

 

【趙教練七個訓練的理念】

○1 堅持投入訓練,建立每一次的訓練都有進步一秒鐘的意念

  有一句耳熟能詳的俗語〝要怎麼收穫,先怎麼栽〞,在運動圈是亙古不變的道理,但我們卻也時常被〝努力不一定會成功,但不努力一定會很輕鬆〞給誘惑,既然努力後都未必能夠順利達到心中的理想目標,是不是選擇走上輕鬆的路就好?日復一日、年復一年,堅持投入訓練本來就是長跑運動中相當折磨人的原則,筆者總是告訴自己〝每一次的訓練必定會在身上留下一道痕跡〞,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,縱使每日只做一次訓練、每次訓練也只要能讓成績進步1秒鐘就好,一年累積下來就有365秒,如此每年足以推進紀錄6分鐘,看起來這樣的進步幅度很合理,不是嗎?認真訓練是不會騙人的,所以,堅持下去吧!

 

○2 訓練先求質,再求量

  市民跑者非職業運動員,平時必須上課、進修或工作,大部分都肩負起養兒育女、奉養父母的責任,家家有本難念的經,生活上也有許多瑣碎的事情得一一處理,還能夠擠出僅有的剩餘時間投入訓練的跑者,實在是令人欽佩!在現今追求大跑量的社群互動氛圍下,對於極度自律的跑者而言,無形之中可能會造成莫大的心理壓力。一個良好的訓練重點應著重在內容做了些什麼、是否命中要刺激與改善的生理因子,在訓練時間有限的情況下,筆者建議訓練首重質量,極大化其效益,多有時間再去要求訓練量。

 

○3 每一回訓練都要明白自己在練什麼

  跑步不是只有跑而已,光是類型差異就有LSD、LFD、Tempo Run、間歇跑、法特萊克跑及輕鬆跑等,都有不同的目標心率範圍,亦有各自的刺激配速區間,更遑論跑動的過程還要掌控步頻、步輻、呼吸和跑姿等技術,這些都和促進訓練效益有所關聯,〝你不管它,它就不理你〞,確實明白每一次訓練的目標,盡力控制自己在設定要求內,才能使每個訓練都能產生正面效益。縱使是輕鬆跑也要認真對待,這可是自我體會跑姿的好時機。下回如果有人從身旁刷過去,切莫隨意追上去一番較勁,知道此次目標是在練什麼,比起逞一時之快更重要。

 

○4 訓練不該只有跑,特殊與交叉訓練皆須兼顧

  舉凡世界上各種項目的職業競技運動選手,沒有一位平時只進行專項運動的訓練,一定都會輔助進行重量訓練與核心肌力方面的強化,較為靜態的瑜珈甚至是冥想都已證實對於競賽表現是有助益的,更別說增強式爆發力訓練與拉筋伸展這類很直接的身體能力。體適能分為健康體適能與運動體適能,內含的子項目都與專項運動表現有所連結,占比程度多寡而已,針對關聯性大的部分給予特殊性功能訓練,絕對是將實力進一步提升的關鍵,職業競技運動員都這麼做了,力求穩定成長的市民跑者更不該只是遵循課表〝只顧著向前跑〞,如此不但可能事倍功半,沒有良好的體適能更難以承受課表的強度刺激,導致受傷的危險性增加。至於交叉訓練也是跑步之外必須適當加入的項目,它能夠使身體素質及肌群得到全面性的平衡發展、避免某部分組織過度使用進而減少受傷的機率,更重要的是任何一種專項運動練久了都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,透過介入其他運動可以體會到不同項目的樂趣,從而減少心理壓力並遠離過度訓練,如此將更容易完成設定目標。

 

○5 訓練時穩著來,破PB只留給上賽道的時刻

  〝訓練是變強的唯一途徑〞,換句話說,訓練就是為了促成日後站上賽道能夠是更強的自己,因而必須明瞭每次的訓練目標,使之串聯起來成為一個訓練計畫。而要長期且規律的執行這份提升自我的訓練計畫,訓練時就得〝張弛有度、收放自如〞,訓練強度有達到刺激目標身體因子就已足夠,太低無效、太高則增加受傷的風險,不可不慎!因此縱使在訓練過程中發現可以破PB,也該忍住自己的慾望、不強求,我們該追求的是平均整體能力的提升,並不是刻意為之,否則一旦出意外受了傷將得不償失;況且訓練的環境不比正式賽事,既沒有交通管制、補給上也較為不便,身旁缺少同等實力的跑友輪流破風或彼此較勁,在動機偏弱與腎上腺素無法完全激發下,即使訓練當下有機會打破紀錄,但那也不會是自己真正實力所能帶來的PB。讓訓練回歸變強的本質,破PB上賽道再說吧!

 

○6 訓練一旦發生傷害,絕不勉強下去

  凡是運動就有可能會遭受運動傷害,更何況是帶有強度且長期的訓練計劃,風險可謂是大大增加了不少。關於〝遭受運動傷害後再次重返運動場上的考量〞,筆者先前已寫過一篇文章做分享,有興趣的可以透過以下的連結參考看看,https://www.exercise.org.tw/web/knowledge/knowledge_in.jsp?npno=NP1603690625422。再次強調,訓練所帶來的種種正面效益,都是次次訓練疊加以來的成果,因此貴在持之以恆而非偶一為之。換言之,能否長期且自律的執行訓練計畫,是促成穩定進步的關鍵,然而假使在過程中不幸受了傷,可能會因為被迫停止訓練而使先前積累的小收穫,還來不及集結成為大成功就先付諸流水。因此,在計畫過程中,一旦發現有傷害的狀況,千萬不要過於勉強繼續訓練,適時的求助於醫療系統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,短暫的暫停時間還不至於對訓練效果造成太大的負面影響,千萬不要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,因小失大。

 

○7 認真累積參賽經驗,記錄每一筆可靠數據

  好還要更好,透過長期訓練計畫,在賽事中驗證自己、取得佳績,高興之餘,還得做到剖析這次是哪個環節讓自己進步,才能針對短缺之處在接下來的訓練中加以調整、強化;科學一些的說法就是不僅要使這回的好表現具有再現性,還要以這個成績為基礎,透過進一步的訓練計畫增進自我的能力,在下一場賽事中寫下更優的賽果。因此,記錄參與過程的每一筆可靠數據顯得相當重要,這裡指的不是寫賽事網誌,而是要去記下可觀測的數據包含生理以及環境的部分。現今的跑者很幸福,運動科技相比從前已大幅進展,完賽後立即可以從GPS運動跑錶與專屬app取得數據,除了孰悉的心率、最大攝氧量與配速之外,步數、步頻、步輻、觸地時間、垂直振幅等,都是分析跑步技術的關鍵數據,甚至是切割里程、分段觀察跑動的實際狀況都具有它的意義,環境上也可以客觀記錄當日參賽的氣候狀況、溫度、濕度等,這也能夠為日後參賽在天氣預判上,獲得不錯的調整經驗。這些數據的可靠性有多少,仰賴參賽時投入的程度,因此,認真的完成每一場比賽吧!

 

#關於訓練我想說的是

#Practice_Makes_Perfect

 

參考資料:

1.https://youtu.be/cu-fER5kkO8

2.大迫傑(2020)。跑過、煩惱過、才能發現的事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。

 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hoto?fbid=4020502097983445&set=a.3398812566819071

 

X

忘記您的密碼了?